預制裝配式建筑的發(fā)展經歷
西方第一個建筑預制裝配式高潮
19世紀中葉一些展覽館、火車站等大廳型建筑與多層廠房中,以后又在倉庫、商店和辦公樓中。主要運用鑄鐵與玻璃預制件來建造。突出的例子是高度預制和模數化的“水晶宮”。他顯示了工業(yè)化建造的威力,是建筑工業(yè)化體系的先驅作品和里程碑。帕克斯頓把水晶宮布局在一模數網格上,以當時能生產的最大玻璃尺寸為基數,結構模數則為基數的倍數。
西方第二個建筑預制裝配式高潮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城市住房矛盾尖銳化,迫切要求大量興建住宅,工業(yè)化的預制受到重視,人們認識到廉價的混凝土用于房屋建筑后,這是一種解決大量住宅問題的有效途徑,但在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不適合于分散建造的小型住宅,造價也高,無法和傳統(tǒng)建造的住宅競爭而沒有推廣。
現代工業(yè)化預制裝配式的發(fā)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筑工業(yè)化中最先受到歡迎的是輕質薄壁幕墻,特別是玻璃幕墻。40年代末—50年代,在美國,由于興建高層建筑的需要和塔式起重機的出現,為了減輕圍護墻體的重量,開始把經過高度工業(yè)化與模數化預制城的輕質幕墻單元懸掛或鑲嵌在框架結構外作為圍護墻。
幕墻在保溫隔熱性能和其他方面,例如滲漏、結露、扭曲、嵌縫脫落,或因溫度應力引起裂縫或玻璃破碎等等,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因而每當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經濟危機、能源危機時,它都會由于能源消耗大而成為眾矢之的。
20世紀60年代中期,另一種建筑維護單元——預制混凝土外墻板被廣泛運用,取材于價廉的混凝土,生產制作較為簡單,保溫隔熱性能較好,能適用于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自然與經濟條件,對第三世界國家更為適宜。但另一方面墻板構件笨重,不利于結構與基礎的符合,且工業(yè)化程度不高,需要較多的人力和較大的場地,運輸也不方便。
第一個全部以預制混凝土外墻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是馬賽公寓,其尺寸是依據柯布西耶的“模數理論(Modulor)”制定的,試圖使馬賽公寓的整體和細部均符合人的尺度,又要便于標準化、裝配化。
60年代歐洲發(fā)占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全裝配鋼筋混挺土大板住宅建造體系。其中英國的輕鋼構架CLASP學校建造體系是世界范圍內第一個成功的建造體系;60年代美國SCSD學校建造體系是CLASP的發(fā)展。
70年代,國外建筑工業(yè)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其中一個特點是現澆和預制相結合的體系取得了優(yōu)勢。
另外一個特點是全裝配體系從專用體系向通用體系發(fā)展。
在裝配式建筑浪潮時代,掌握預制裝配核心科技的企業(yè),毫無疑問,將是時代的創(chuàng)造者與引領者。推廣裝配式建筑是促進綠色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建筑業(yè)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以上就是環(huán)球網校為你帶來的裝配式建筑相關內容,更多精彩內容可繼續(xù)關注環(huán)球網校。點擊下方免費下載,可領取裝配式精華考點/課程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