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實操:精神分析法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校 發(fā)布時間:2019-09-17 14:48:58 點擊量: 分享:

2019年3月aci心理咨詢師考試即將舉行,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準備考試,環(huán)球網(wǎng)校心理咨詢師實操課頻道小編特別整理了“心理咨詢師實操:精神分析法”這篇備考資料,希望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

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是由佛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一種心理療法。最初是利用催眠使患者回憶童年經(jīng)歷從而重新了解,認識,并接受自身,已達到解除精神痛苦,重新適應生活的目的。后來佛氏在患者非催眠狀態(tài)下使用聯(lián)想法來達到同樣的目的。佛氏在其行醫(yī)過程中不斷實踐這一療法,其效果卻始終不能確定。

佛氏自己認為已治好的患者卻常在結束治療后復發(fā),并且經(jīng)常有病人半途中止治療。由于他的療法常常觸及病人的傷痛記憶(常與性有關),而他認為必須要求患者回憶起這些記憶的情況才可能治愈,因此他的某些帶強制性的指導語常引起患者的巨大反感而中止治療。

精神分析療法曾在心理學界甚至普通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它觸怒了當時歐洲所信奉的隱私及對性的保守和嫌惡,常常被斥為不體面,不道德和低俗,而佛氏所著的許多著作也被當作黃色小說販賣。然而仍有一些心理學家堅持發(fā)展了這門學科,糾正了佛氏某些泛性論的觀點和不恰當?shù)闹委煂嵤┓椒,不斷提高它的可實施性,使之發(fā)展成如今的一門欣欣向榮的學問。

當代的精神分析學有許多分支,如積極心理療法(Positive Psychotherapy),精神動力療法(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等等,但它們只是治療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其原理基本相同,即:用語言交流的方法使患者回憶其童年經(jīng)歷,理解分析病人兒童期起始的不良適應行為(即嬰兒神經(jīng)癥 infantile neurosis),及其對成年生活的影響,從而重組病人的信息,達到改變病人認知、情感和行為,解除病人精神痛苦的目的。不良適應行為產(chǎn)生于潛意識的沖突,這些沖突是在個人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并持續(xù)存在與成人的生活中。最典型的沖突存在于力比多的愿望和攻擊(反擊)的愿望與懼怕失落、懼怕報復和現(xiàn)實世界的限制之間。力比多是佛氏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的原始性動力。力比多愿望的滿足不是狹義上性欲的滿足,而包括許多內容,如嬰兒期受到的愛撫、母親肌膚的溫暖、搖籃的晃動等等嬰兒在身體上體會到的快感和興奮,以及在成人后體會到的愛、渴求、興奮、愉悅等等。

精神分析療法的重點之一即理解病人兒童期潛意識的沖突,及由此產(chǎn)生的認知和情感活動模式,即心理防御機制(defense mechanism,無意識的一種心理機制,個體用來保護自己,排除害羞、焦慮、心里沖突、喪失自尊或其它不可接受的感情或思想等不良因素。自我防御機制,常用于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包括壓抑、心里投射、拒絕和使合理化等行為)。另一個治療的重點在于理解移情(empathy),即理解患者在過去經(jīng)歷中層層累加的感情模式在治療者身上的投影。由于任何人對新結識的人的認知和感情都基于其對過去所有人際關系的經(jīng)驗,因此治療者可以通過病人對自己的感情重現(xiàn)病人過去的心理經(jīng)歷,幫助其了解自身。精神分析療法的療程有長有短,短期治療為幾個月,長期治療可達數(shù)年,并且長期治療在開始時并沒有規(guī)定療程,而是視沖突多少和治療發(fā)展情況而定。同其他療法一樣,精神分析發(fā)也有其適應癥和禁忌癥。

環(huán)球網(wǎng)校小編溫馨提示:以上就是環(huán)球網(wǎng)校心理咨詢實操課頻道為您提供的“心理咨詢實操:精神分析法”的全部內容,更多相關實操案例、方法等內容點擊下方按鈕進入題庫下載。

課程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