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筆記第四章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本章引言: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本章的中心是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及其經濟和政治的本質。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學習本章首先就應把握商品經濟理論,通過對商品經濟的分析,掌握勞動價值理論,從而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形成的歷史過程,并為分析剩余價值理論打下理論基礎。應深刻認識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家通過雇傭勞動制度,實現(xiàn)了價值的增殖。要掌握資本積累理論,了解資本積累的形成、實質、后果,以及資本積累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趨勢。要了解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相適應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把握其基本內容和階級本質。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的形成
現(xiàn)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fā)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
一、商品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是在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需從分析商品和商品經濟開始。
1、商品經濟及其產生
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產品。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就是商品生產。商品的相互讓渡或以貨幣為媒介的買賣就是商品交換。而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就是商品經濟。所以,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商品經濟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將來也不會永遠存在,它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才產生、發(fā)展和存在的。
商品經濟是怎樣產生的。
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經濟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分工的產生和存在。社會分工是指社會生產劃分為不同行業(yè)和不同部門的分工,它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才出現(xiàn)的。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和逐漸發(fā)展,形成了專門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他們互相聯(lián)系和依賴,彼此都需要對方的產品以滿足自身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換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所以,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和基礎。但是,只有社會分工這一個條件,還不會產生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第二個也是決定性的條件,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經濟利益,他們相互之間在交換各自的產品時,在市場上處于權利平等的地位。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要求遵循對等的原則,即按照商品價值的大小進行等價交換。這樣,他們的生產和交換便會采取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形式,從而導致商品經濟的產生。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這個決定性條件,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上,首先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xiàn)的。
所以,最初的商品經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隨著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xiàn)的。商品經濟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簡單商品經濟(即以個體私有制為基礎的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在社會經濟中只處于從屬的地位。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成為占統(tǒng)治的、最普遍的經濟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使用價值是一種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如糧食可以充饑、衣服能夠遮體、房屋可供居住等。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所決定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千差萬別,不同物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物品可具有多種使用價值。
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是通過市場交換滿足他人需要的物品。而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各種商品,之所以能夠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換,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同質的可以在數(shù)量上相互比較的東西,這就是生產商品時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們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形成商品的價值。價值的實體就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具有價值。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價值,沒有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因而可以相互比較。所以,價值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3、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商品是通過人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因而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也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所決定的。這種勞動的二重性就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商品的二因素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一方面來看是具體勞動。各種商品具有不同使用價值,是由各種性質和形式不同的具體勞動所生產出來的。如木匠的勞動生產出木器,鐵匠的勞動生產出鐵器。區(qū)分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具體形式的勞動,是根據各種勞動的目的、勞動對象、操作方法、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勞動成果所不同來劃分的。這種生產一定使用價值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出使用價值,不同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抽象勞動。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盡管其具體形式千差萬別,但都是人們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即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支出。這種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也就是抽象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實體。所以,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了商品的價值。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tǒng)一的,并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屬性。
4、商品價值的構成與創(chuàng)造
如何理解商品價值的構成與創(chuàng)造?
根據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的特點可以看到,生產商品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在創(chuàng)造商品使用價值的同時,將生產商品過程中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生產出的商品中,構成新商品價值的一部分。生產商品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它凝結到新生產出的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價值,抽象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是新商品價值的重要構成部分。由此可見,任何一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兩部分價值所構成的,一是在生產該商品時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二是在生產該商品時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
在生產商品過程中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是以物化勞動形式存在的價值,物化勞動又稱過去的勞動,它是指以生產品形式存在的已經凝結在產品中的勞動。在生產商品過程中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由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顒趧泳褪侵冈谏a商品過程中勞動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勞動。
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只能將其已經凝結在生產資料中的原有價值通過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商品中,其所轉移的價值量,只是相當于已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量,不會發(fā)生價值的增殖。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只有活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創(chuàng)造是由活勞動實現(xiàn)的,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即活的抽象勞動。
必須明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勞動協(xié)作關系的不斷擴大,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勞動,以及生產勞動者的范圍也相應逐步擴大。馬克思曾指出,在社會化生產條件下,要從“總體工人”的角度來考察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馬克思說:“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xié)作性質的發(fā)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xiàn)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彼?,作為價值唯一源泉的活勞動,不能僅僅理解為直接進行生產操作的生產工人的體力勞動,而是既包括直接進行生產操作者的活勞動,也包括從事生產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活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既包括簡單勞動,也包括復雜勞動。這些勞動作為“總體工人”的勞動部分,都屬于生產性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了價值。
5、商品的價值量
各種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的凝結,它們只存在量上的差別。那么,商品的價值量是怎樣決定的呢?
商品的價值量是如何決定的?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價值既然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因而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的多少。但是,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不同,他們生產同種商品各自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也就不同。而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時各自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否則,越是勞動不熟練、勞動越差的人,生產同一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越多,他生產的商品的價值就越大,同一種商品就不會有。相同的價值量,這顯然不符合商品經濟規(guī)律。實際上,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吧鐣匾獎趧訒r間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雹谶@就表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準條件,即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決定,也就是現(xiàn)時某一生產部門中大多數(shù)同類商品的生產所使用的生產資料條件,以及所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所決定。第二,由,生產的主觀標準條件,即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的勞動強度所決定。勞動熟練程度是指人們的勞動經驗和技術精湛的程度。勞動強度是指人們在單位勞動時間內勞動消耗的程度。在同樣數(shù)量的勞動時間內,熟練勞動和強度大的勞動,可以比非熟練勞動和強度小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是由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的勞動強度所決定的。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價值量,叫做商品的社會價值;而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是商品的個別價值。我們通常所說的商品價值,凡不指明是個別價值時,都是指的社會價值。
商品交換是按照其社會價值進行的。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其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但該商品仍能按其社會價值進行交換,他就可以獲得較多盈利,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反之,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單位商品的個別價值大于社會價值,則會虧本甚至破產。
?。?)商品價值量同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關系
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各種商品,其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xiàn)的。少量復雜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可以等于多量簡單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復雜勞動還原為倍加的簡單勞動,是通過市場交換而自發(fā)實現(xiàn)的。
?。?)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勞動時聞內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或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勞動生產率越高,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總量卻不變,從而平均到單位商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是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基本關系。
但是,如果一個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有該部門中的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發(fā)生變化,則生產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也不變。這是因為,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于該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而不取決于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只要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沒有發(fā)生變化,單位商品的社會價值量就不會發(fā)生變化。而當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時,由于單位商品的社會價值量不變,則隨著該企業(yè)在同一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shù)量增多,其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總量也會相應增加,盈利隨之上升。這就是個別企業(yè)總是力求提高其勞動生產率的原因所在。
6、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貨幣的產生和貨幣的本質
人們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并沒有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要了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必須了解價值表現(xiàn)形式的發(fā)展。
商品的價值從單個商品本身是表現(xiàn)不出來的,某種商品的價值,只有與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時,它的價值才能通過另一種商品表現(xiàn)出來。最初的商品交換只是偶然進行的,一種商品的價值只是表現(xiàn)在同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如1只綿羊同2把斧子相交換,綿羊的價值只能依靠斧子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即1只綿羊的價值表現(xiàn)為2把斧子,斧子充當了表現(xiàn)綿羊價值的材料,所以,斧子起著等價物的作用。后來,商品交換發(fā)展成為一種經常的現(xiàn)象,這時一種商品經常地和許多別種商品相交換,從而使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在許多其他商品上,因而起著等價物作用的商品就不是一種商品,而是許多商品,這些不同的多種商品就成為特殊等價物。隨著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了便于商品交換的進行,逐漸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一種商品,其他所有商品都習慣地通過這一種商品來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任何商品只要首先換成這種商品,就能用這種商品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因而這種商品就成為商品價值的一般代表,即成為一般等價物。后來,隨著商品交換的更加發(fā)展和交換規(guī)模的擴大,就要求一般等價物在時間上和地區(qū)上具有統(tǒng)一性,固定地由某一種商品來充當。因而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最終被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時,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如貝殼、毛皮等都曾充當過貨幣商品。以后,貨幣的職能才逐漸固定在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上。貴金屬之所以能固定地充當貨幣,一方面因為它本身也是包含一定價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因為它具有體積小而價值大、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腐爛、便于保存和攜帶等自然屬性,便于執(zhí)行貨幣的職能。
從上述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過程可見,貨幣的產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換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并不是聰明人的發(fā)明,也不是人們協(xié)商的結果。通過貨幣產生的過程也揭示出,貨幣的本質和職能是什么?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本質體現(xiàn)在它的職能上,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在發(fā)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是衡量和計算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xiàn)就是商品的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為了用貨幣來衡量和計算各種商品的價值量,貨幣本身也要確定其計量單位,如美國貨幣是以美元作為計量單位,l美元又劃分為100美分;中國貨幣以圓或元為單位,1元分為10角,l角又分為10分。
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起著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換分解為賣(商品一貨幣)和買(貨幣一商品)兩個過程。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貨幣在商品流通中的不斷運動,稱為貨幣流通。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發(fā)揮職能,在一定時期內,流通領域中就需要有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貨幣最初采取的是貴金屬條塊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逐漸產生了鑄幣,后來又產生了由國家發(fā)行的紙幣。紙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發(fā)行量如果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數(shù)量相適應,則單位紙幣就能按照所代表的金屬貨幣的價值正常流通,物價也就能保持穩(wěn)定。如果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了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fā)行過多,則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相應減少,這時就會發(fā)生紙幣貶值和物價隨之上漲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通貨膨脹。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來。
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指在商品賒購賒銷過程中,當?shù)狡趦斶€貨款時貨幣所執(zhí)行的還款職能,以及用于清償債務,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所執(zhí)行的職能。
貨幣的世界貨幣職能,是指貨幣越出一國的范圍,在世界市場上發(fā)揮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形成的條件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由于存在著社會分工,各個商品生產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彼此需要交換所生產的商品。這樣,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因而他們的勞動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
另一方面,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每個商品生產者作為私有者,他的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所謂私人勞動,就是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意愿和利益所進行的,具有私人性質。
總之,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分工這兩個條件的存在,客觀上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必然具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雙重屬性。
2、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矛盾的表現(xiàn)
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性,要求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在數(shù)量、品種、結構、規(guī)格等方面符合社會的需求。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商品勞動的私人性,往往使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不能與社會的需求相符,從而導致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發(fā)生矛盾。這個矛盾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不符合社會需要,全部銷售不出去,他的勞動不被社會所承認,私人勞動就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二是如果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只能部分銷售出去,或者他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私人勞動就只能有一部分轉化為社會勞動,其余的部分則得不到社會承認,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3、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因為這一矛盾決定著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能否轉化為社會勞動,或者私人勞動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社會勞動,決定著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虧損的程度,從而決定著他們在兩極分化中的命運。有的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數(shù)量和品種符合市場需求,或者他們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耗費較少的個別勞動卻形成較多的社會價值,這樣的商品生產者就會發(fā)財致富。而有的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市場需求,或者他們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耗費的私人勞動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會所承認,他們就會發(fā)生虧損,甚至陷于破產。這種兩極分化現(xiàn)象,在以私有制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是經常發(fā)生的。
三、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作用
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在紛繁、復雜、多變的商品經濟活動背后,是價值規(guī)律支配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運動,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1、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
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這就意味著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包括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一是價值量的決定,即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二是實行等價交換,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價值量的大小進行等價交換。概括地表述,價值規(guī)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發(fā)展運動過程的必然趨勢,它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換中價格應該與價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經常存在著供求的不平衡,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商品銷售者競相出售商品,價格就降到價值以下;反之,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購買者競相購買商品,價格就漲到價值以上。因此,隨著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有時高于價值,有時低于價值,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商品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著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更不表明價值規(guī)律失去作用。這是因為:首先,商品價格波動的中心是價值,價格無論怎樣變動,總是以價值為基礎而變動的,價格波動的幅度不會偏離價值太遠。其次,從較長期和全社會總體來看,同一種商品價格的上漲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時期之內在總體上價格與價值相等,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相一致。
這就表明,商品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受價值所制約,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因此,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但沒有違背價值規(guī)律,反而正是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按照其價值進行交換,正是通過價格的波動而作為一種必然趨勢得到實現(xiàn)的。
2、價值規(guī)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價值規(guī)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面是價值規(guī)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價值規(guī)律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
1、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和要求
(1)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
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這就意味著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包括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一是價值量的決定,即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二是實行等價交換,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價值量的大小進行等價交換。概括地表述,價值規(guī)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發(fā)展運動過程的必然趨勢,它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換中價格應該與價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經常存在著供求的不平衡,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商品銷售者競相出售商品,價格就降到價值以下;反之,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購買者競相購買商品,價格就漲到價值以上。因此,隨著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有時高于價值,有時低于價值,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商品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著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更不表明價值規(guī)律失去作用。這是因為:首先,商品價格波動的中心是價值,價格無論怎樣變動,總是以價值為基礎而變動的,價格波動的幅度不會偏離價值太遠。其次,從較長期和全社會總體來看,同一種商品價格的上漲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時期之內在總體上價格與價值相等,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相一致。
這就表明,商品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受價值所制約,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因此,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但沒有違背價值規(guī)律,反而正是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按照其價值進行交換,正是通過價格的波動而作為一種必然趨勢得到實現(xiàn)的。
2、價值規(guī)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價值規(guī)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面是價值規(guī)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價值規(guī)律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
1、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
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這就意味著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包括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一是價值量的決定。即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二是實行等價交換,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價值量的大小進行等價交換。概括地表述,價值規(guī)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發(fā)展運動過程的必然趨勢。它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換中價格應該與價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經常存在著供求的不平衡,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商品銷售者競相出售商品,價格就降到價值以下;反之,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購買者競相購買商品。價格就漲到價值以上。因此。隨著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有時高于價值,有時低于價值,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商品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著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更不表明價值規(guī)律失去作用。這是因為:首先,商品價格波動的中心是價值,價格無論怎樣變動,總是以價值為基礎而變動的。價格波動的幅度不會偏離價值太遠。其次,從較長期和全社會總體來看,同一種商品價格的上漲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時期之內在總體上價格與價值相等,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相一致,、
這就表明。商品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受價值所制約,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因此,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但沒有違背價值姚律。反而正是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按照其價值進行交換。正是通過價格的波動而作為一種必然趨勢得到實現(xiàn)的。
2、價值規(guī)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價值規(guī)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兩是價值規(guī)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價值規(guī)律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
價值規(guī)律自身的作用,就足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客觀必然性的實現(xiàn)。這種必然性越是得到貫徹和實現(xiàn),越是表明價值規(guī)律在有效地發(fā)揮作用,也就意味著商品經濟得到正常順利的發(fā)展。如果這種必然性被干擾或破壞,比如出現(xiàn)了價格壟斷,限制價格的合理波動,實行不等價交換,甚至強行無償索取等等,都意味著否定了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忽視或否定價值規(guī)律的客觀作用,就會阻礙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遲滯。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晶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以下兒方面作用:
?。?)價值規(guī)律自發(fā)地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分配的比例,即凋節(jié)社會資源的配置
在任何社會,特別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社會中,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協(xié)凋順利發(fā)展,客觀上要求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利。會資源(或稱為生產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的客觀要求,是通過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而得到實現(xiàn)的。當某種商品因不應求而導致價格上漲,以至價格高于價值時,生產這種商品就比較有利可圖,某些商品生產者就會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轉投到這個生產部門;反之,當某種商品因供過于求而導致價格下降時,生產這種商品的利益受損,甚至無利可圖,某些商品乍產者義會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這個生產部門抽出,轉移到別的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這樣,通過商品價格變動的信息,使商品生產者在利益驅動下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向和規(guī)模,從而自發(fā)地調節(jié)著社會資源的配置。
(2)價值規(guī)律自發(fā)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在商品經濟條件F,商品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問所決定的社會價值進行交換的。如果有的商品生產者改進了生產技術,改善了生產經營管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他生產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就可獲得較多盈利;反之,就會收入較少,或不能盈利,甚至虧本。所以,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只要低于社會價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會價值的個別價值出售商。即低價競售,也能獲得正常收益。因而他在市場競爭中就處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產者為降低其生產商品的個別價值,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在競爭中取勝。便力求采用先進技術,改進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再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3)價值規(guī)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
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存在很大差別,生產條好的商品生產者,勞動生產率較高,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發(fā)財致富。而那些生產條件差的商品生產者,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其商品的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在競爭中就處于不利地位,因而有可能虧本。甚至破產。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著愈富,貧者愈貧。引起商品生產者的貧富兩極分化。此外。當商品的價格發(fā)生劇烈波動時,也會造成有的商品生產經營者由于某種商品價格上漲而致富,有的商品生產經營者由于某種商品價格下降而虧損甚至破產,導致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貧富兩極分化,這種兩極分化現(xiàn)象,在私用制的商品經濟中。是經常發(fā)生。屢見不鮮的。
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的形成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形成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產生和形成的
?。?)在封建社會末期小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基礎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小商品經濟即簡單商品經濟,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制基礎上,以手工勞動進行商品生產的經濟。典型的小商品經濟是個體手工業(yè)和個體農民經濟。在封建社會末期,小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隨著手工作坊的發(fā)展,一些生產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作坊主日益富裕,他們逐漸脫離生產勞動,把幫工和學徒變?yōu)楣蛡蚬と耍约撼蔀閯兿鞴凸趧拥馁Y本家。而一些生產條件差的手工作坊,由于資金短缺、經營不善而破產,其作坊主和幫工都淪為雇傭工人。同時,農業(yè)中的少數(shù)富裕的個體農民,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并雇用一些人員;而貧困和破產的農民則淪為農業(yè)雇傭勞動者,于是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富農經濟。因此,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小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的基礎上,便產生出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商業(yè)的發(fā)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重要促進作用。早期的商業(yè)起著小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商品的中介作用。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市場的擴大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一些商人通過向小商品生產者收購商品和提供原材料而成為包買主,進而控制小商品生產者,使之逐漸喪失生產資料而淪為受雇于包買主的雇傭工人,而包買主則逐漸變成產業(yè)資本家,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在經濟上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二是少數(shù)人手中積累起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財富。這兩個條件通過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已逐漸準備著,但是,單純依靠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來實現(xiàn)這兩個條件,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新興資產階級為了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這兩個條件的形成。這個過程發(fā)生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之前,所以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用暴力手段剝奪小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強迫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少數(shù)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起來,并使勞動者淪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資本原始積累在歷史上以英國最為典型。英國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三百多年期間,為了生產發(fā)展紡織業(yè)所需要的羊毛,一些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地主,通過“圈地運動”,強占農民的租地;搗毀農民住宅,將大片耕地變?yōu)槟翀?,并通過國家制定的各種法律,強迫失去土地和家園的農民到資本主義工廠中充當雇傭勞動者。這就是在英國發(fā)生的“羊吃人”的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歷史。
新興資產階級為了加速貨幣財富的積累,還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義,掠奪殖民地的金銀財富,販賣奴隸,進行殖民貿易;在國內則大肆掠奪本國勞動人民,采取發(fā)行國債、增加稅收、保護關稅等手段,聚斂貨幣財富,從而積累起大量貨幣資本。
資本原始積累過程,是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而加速準備條件的過程,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P>
2、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初步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和初步形成后,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得到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必須排除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重障礙和束縛,在政治上實現(xiàn)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統(tǒng)治,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
封建社會末期,在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斗爭中,廣大農民是反封建制度的主力軍,他們不斷進行起義斗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為推翻封建制度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然而,由于農民不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他們所向往的是建立在個體小生產基礎上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已完全不適合商品經濟和生產社會化逐漸發(fā)展的趨勢。所以,反封建的領導者就自然地由代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興資產階級來擔當,17世紀中葉以后,源于歐洲擴展到世界各地的資產階級革命風起云涌,新興資產階級領導各種反封建力量進行了武裝革命,經過反對封建復辟的反復斗爭,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從而使資本主義制度得到初步確立。
(2)產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制度完全確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雖然初步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其物質技術基礎仍是手工生產,還處在工場手工業(yè)發(fā)展階段,遠遠不能適應日益擴大的國內外市場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求,迫切要求通過科學技術革命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物質技術基礎。這個歷史任務是通過產業(yè)革命實現(xiàn)的。從l 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行了產業(yè)革命。產業(yè)革命又稱工業(yè)革命,即從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從工場手工業(yè)過渡到機器大工業(yè)的生產技術革命。通過產業(yè)革命,一方面實現(xiàn)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與其相適應的物質技術基礎,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它又鞏固與發(fā)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雇傭工人喪失了依靠手工技術而獨立勞動的可能性,成為資本家掌握的機器的附屬物,鞏固了資本主義雇傭剝削制度。因此,產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制度取得完全勝利和最終確立。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
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是剩余勞動的吸取。
――馬克思
一、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通過雇傭勞動制度剝削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經濟制度。為了深入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必須闡明勞動者是怎樣轉化為勞動力的出賣者,從而形成了雇傭勞動制度;還應闡明資產階級的貨幣財富是怎樣轉化為資本,從而在此基礎上,揭示資本的本質和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1、貨幣轉化為資本和勞動力成為商品
?。?)貨幣轉化為資本
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和現(xiàn)實來看,資本最初都表現(xiàn)為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任何一個資本家,首先必須籌集和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用以購買生產資料和雇用工人,然后才能開始資本主義的生產經營活動,并由此賺錢盈利,獲取收益。但是,貨幣并非從來就是資本,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二者有本質的區(qū)別。作為貨幣的貨幣,只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起著媒介的作用,不會發(fā)生價值的增殖。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由資本家先用貨幣購買一定數(shù)量的商品。然后再將商品賣出,換回更多的貨幣,實現(xiàn)了價值的增殖。這個增殖額就是剩余價值(m)。正是發(fā)生了這種價值增殖,產生了剩余價值,從而使貨幣轉化為資本。所以,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那么,為什么資本家手中的貨幣會帶來更多的貨幣,發(fā)生價值增殖,產生出剩余價值,從而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呢?其原因就在于,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不僅能創(chuàng)造出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勞動力成為商品
為什么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它存在于活的人體中。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勞動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須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才可能把它作為商品出賣。二是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兩個基本條件是在封建社會解體,小商品生產者日益分化,特別是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形成的。
勞動力作為商品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是,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和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還原為生產出勞動者所消費的生活資料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一是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二是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xù)勞動力的供給。三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
勞動力的價值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包括歷史和道德的因素。這就是說,雇傭勞動者的必要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shù)量,要受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以及各個國家風俗和習慣的制約。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必要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shù)量也會增加,質量和結構會發(fā)生變化,勞動力價值的物質內容會不斷擴大。但是,在一定國家的一定歷史時期,必要生活資料是一個可以確定的量。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特點。普通商品在消費或使用時,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價值也消失或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它的消費或使用就是勞動。而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則形成價值。因此,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能創(chuàng)造出價值,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出比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從而能為它的購買者帶來剩余價值,這對于剩余價值的生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2、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資本家在購買了勞動力之后,就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過程。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消費所購買的勞動力,讓它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生產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商品,并使預付的資本發(fā)生價值增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
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勞動過程
勞動過程是人們通過有目的的活動,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具有特定使用價值的產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切社會所共有的。但是,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具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下勞動。工人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勞動力在一定時間內的使用權就屬于資本家。資本家為使工人的勞動合乎自己的目的,就要對工人的勞動進行監(jiān)督,迫使工人緊張地勞動,并節(jié)省生產資料的耗費。二是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資本主義勞動過程是資本家的各種生產要素相結合的過程。因而勞動成果也就歸資本家所有。
?。?)價值增殖過程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生產出的產品中,成為產品價值的一部分;同時,工人所支出的活勞動創(chuàng)造出新價值,這個新價值也構成產品價值的一部分。工人的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如果等于勞動力的價值,那么資本家就不可能獲得剩余價值。達不到實現(xiàn)價值增殖的目的,這樣的生產過程對資本家毫無意義。實際上,生產過程不會到此結束。
那么,資本家是怎樣實現(xiàn)價值增殖過程,從而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購買工人一天的勞動力,支付的是一天勞動力的價值,于是作為買者的資本家就取得勞動力一天的使用權。假定一天勞動力的價值工人只需要4小時就能生產出來,但這并不能限制資本家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4小時以上,假定讓工人再繼續(xù)勞動4小時,這繼續(xù)勞動的4小時就是工人為資本家所提供的無償勞動,它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由此可見,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于資本家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價值增殖過程就實現(xiàn)了,這就是資本價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從上述分析可見,在生產過程中,工人一天的勞動時間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以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在生產過程結束后,資本家按商品的價值將商品售出,收回的價值大于預付資本的價值,大于的部分即剩余價值,從而實現(xiàn)了資本增殖的使命。
從以上分析可見,隨著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廣大勞動者淪為雇傭工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的形式采取了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特殊形式,從而形成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通過這種雇傭勞動制度,資本家利用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大量剩余價值,實現(xiàn)了資本價值的增殖。
3、資本的本質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資本的本質是什么?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和意義是什么?
?。?)資本的本質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的物,如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但是,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資本。資本家的生產資料之所以是資本,不是因為它可以用于生產,而是因為它被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勞動。生產資料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成為剝削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手段時,才成為資本家手中的資本。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xiàn)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被物的外殼所掩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生產關系。正如馬克思所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xiàn)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兩種形式存在:生產資料形式和勞動力形式。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其物質形態(tài)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生產出新產品。其價值則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會發(fā)生量的變化。由于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發(fā)生價值量的變化,所以叫做不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產品中去。因為,資本家在購買勞動力時所支付的價值,由工人用于個人消費了。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的一部分來補償?shù)摹6鴦趧恿υ谏a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結果,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并且生產出剩余價值。這樣,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了量的變化,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是馬克思的重要理論貢獻,它的意義在于:第一,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通過區(qū)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說明剩余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產生的,不是由不變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為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根據,正確地表明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是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產生的,為準確地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應該用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相比。剩余價值率就是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用m‘表示剩余價值率,則m’=m/V.雇傭工
二、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規(guī)律
1、剩余價值生產的基本方法
資本家提高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方法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例如,一個工作日為8小時,必要勞動時間4小時,剩余勞動時間4小時,則m‘=4/4=100%。如果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工作日延長到10小時,則剩余勞動時間延長到6小時,m’=6/4=150%。資本家除了用延長工作日的方法以外,還用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個別企業(yè)工人由于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產的剩余價值,也屬于絕對剩余價值。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勞動強度等于在一個工作日中勞動支出增加了,是變相地延長工作日。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延長工作日要受到工作日界限的限制,而且遭到工人階級的反抗。因此,資本家還要采取另外一種提高剝削程度的方法,這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條件下,改變工作日中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比例,以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例如,工作日為8小時,其中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各4小時,m‘=4/4=100%。如果工作日長度不變,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至2小時,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到6小時,則m’=6/2=300%,剝削程度提高了兩倍。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降低勞動力價值。而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構成,因而就需要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我們知道,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所以,為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由于與生活資料生產有關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也影響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關生產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當上述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單位商品價值便會下降,勞動力價值隨之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的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由此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從個別企業(yè)開始的。個別企業(yè)率先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這個企業(yè)的資本家就會由于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而能夠比其他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就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
為了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各個資本家之間進行激烈競爭。少數(shù)企業(yè)不可能長期壟斷先進生產條件,當先進技術得到普及以后,該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將會提高。從而導致商品的社會價值下降,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便會消失,原來的超額剩余價值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使單位商品價值降低,從而勞動力價值也相應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延長。因此,超額剩余價值雖然在個別資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資本家卻都可以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對剩余價值。由此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
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相當剩余價值的生產日益成為資本家加強剝削的主要方法。
2、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如何理解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是剩余價值規(guī)律。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就是通過資本對雇傭勞動的支配,不斷提高對雇傭勞動力的剝削程度來達到獲取剩余價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價值規(guī)律體現(xiàn)著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特點在于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占有,勞動者有自己的勞動力,生產資料和勞動者處于分離狀態(tài),二者的結合是通過資本家購買勞動力來實現(xiàn)的,在生產過程中,二者都是作為資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而資本的使命是進行價值增殖,因而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必然是為了獲取剩余價值,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P>
第二,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支配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資本主義的生產是為了生產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分配是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瓜分;資本主義的流通既是為生產剩余價值作準備,又是為了實現(xiàn)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消費也從屬于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三,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fā)展和衰亡的全部過程。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就緊緊伴隨著對剩余價值的盤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追逐剩余價值的驅使下,推動著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但在資本主義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資本家為了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總是竭力加強對勞動者的剝削,造成勞動人民有貨幣購買力的需求存在日益相對縮小的趨勢。這兩種對立的趨勢導致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尖銳矛盾,這個矛盾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xiàn),從而充分暴露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資本主義發(fā)展到最后階段,將走向衰亡,最終必然要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
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它深刻表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及其發(fā)展的趨勢。
三、資本積累
1、資本積累的必然性及其實質
資本主義積累的實質、后果、作用和歷史趨勢是什么?
一個社會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消費,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產。社會生產總是連續(xù)不斷、周而復始地進行。這種不斷重復和不斷更新的生產,就是再生產。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生產出剩余價值以后,如果把全部剩余價值都用于自己的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的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通過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不僅生產出商品和剩余價值,而且再生產出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和仍然要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工人,即再生產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點不是簡單再生產,而是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并不全部用于自己的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叫做資本積累。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而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通過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不僅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和剩余價值,而且還再生產出擁有更多資本的資本家和仍然要出賣勞動力的大量雇傭工人,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擴大規(guī)模的基礎上被再生產出來。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這是由兩方面原因所決定的。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決定了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為了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必須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來增加資本總額,以擴大生產規(guī)模。所以,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是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競爭作為一種強制力量,迫使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以便改進生產技術和擴大生產規(guī)模,增加競爭力。所以,競爭是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如果剩余價值分為積累部分和資本家個人消費部分的比例不變,那么資本家獲取的剩余價值越多,資本積累的規(guī)模也就越大;而資本積累的規(guī)模越大,就可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積累的實質就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進行資本積累來增大資本的規(guī)模,以便繼續(xù)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從而占有不斷增大的資本來擴大對工人的剝削和統(tǒng)治。
2、資本積累的后果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資本的構成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從物質形態(tài)看,資本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構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所決定的。這種反映生產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從價值形態(tài)看,資本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它們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技術構成決定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動通常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動。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有機構成,可用公式c:v來表示。
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由于追求更多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迫于競爭的外在壓力,資本家必然會不斷改進企業(yè)的生產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占比重縮小,從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相對過剩人口即失業(yè)人口,它的經常存在,是資本主義國家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龐大的失業(yè)人口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嚴重的社會問題。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同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密切相關。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意味著在全部資本中,可變資本所占比重日益減少,由于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是由總資本中可變資本的大小所決定的,因而可變資本所占比重的減少,必然導致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減少,有時還會絕對地減少。
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勞動力的供給卻日益絕對地增加。這主要是因為,大量婦女和童工涌進工廠,大批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加入雇傭勞動隊伍,同時人口的絕對數(shù)量從而勞動者的人數(shù)有時也會增加。
這樣,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種完全對立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有時甚至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勞動力對資本的供給卻日益絕對地增加。其結果,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失業(yè)人口,形成相對人口對剩。所謂相對過剩人口,是指勞動力的供給相對于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來說而過剩,并不是人口的絕對過剩。相對過剩人口是由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大量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這是因為:第一,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勞動力的蓄水池作用,以滿足資本對勞動力有時增加有時減少的需要。第二,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迫使在業(yè)工人接受較低的工資和較差的勞動條件,有利于資本家加強對工人的統(tǒng)治與剝削。
正因為相對過剩人口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又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緩解失業(yè),但不可能也不真正愿意消滅失業(yè)人口,資產階級國家所宣揚的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是不可能兌現(xiàn)的空話。
(3)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
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一方面,資本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shù)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廣大工人階級,卻只擁有社會財富的極少部分,遭受著失業(yè)和貧困的折磨,生活極不安定。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就是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必然產生兩個對立的方面,即財富在資產階級一方積累,貧困在無產階級一方積累,形成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這個規(guī)律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對抗性矛盾,無產階級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雖然越來越多,但他們始終處于被剝削和貧困的境地,這是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嚴重社會危機的深刻經濟根源。
3、資本積累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趨勢
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了封建主義生產方式,使社會生產力從封建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獲得迅速發(fā)展。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生產資料以空前的速度和規(guī)模集中起來,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yè)化廣為發(fā)展,手工生產勞動轉變?yōu)榇髾C器工業(yè)生產,從而促進了生產規(guī)模進一步迅速擴大和產品數(shù)量的急劇增長。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不僅促使分散的地方市場逐漸匯合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而且進一步向國外擴展,形成了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社會化的水平,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迅猛的發(fā)展。列寧曾充分評價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他說:“資本主義的進步的歷史作用,可以用兩個簡短的論點來概括: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的社會化。”①
資本積累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化生產的發(fā)展。生產的社會化,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巨大的社會化生產企業(yè),企業(yè)中集中了大量工人共同生產勞動,生產資料由許多人共同使用而形成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生產過程成為由許多人協(xié)同進行的社會化生產過程,勞動產品也是由許多人共同協(xié)作生產出來的社會化產品;社會分工和專業(yè)化生產的不斷發(fā)展,形成了日益密切的社會化分工協(xié)作關系;由地方市場到國內市場再到世界市場的發(fā)展形成了社會化的市場。生產社會化的發(fā)展,客觀上必然要求由整個社會占有生產資料,以便對社會化的生產按照社會需要由社會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并按照社會需要配置社會資源和分配勞動產品。這樣,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但是,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卻把社會化的生產力變成資本家高效生產剩余價值的資本生產力,把已經社會化的生產過程由私人資本家按照追求剩余價值的一己私利進行控制和管理,把勞動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已經社會化的勞動成果的大部分攫為己有,變成他們的私人財產。因而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這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具體表現(xiàn)。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shù)私人資本家手中,從而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這個矛盾的日益尖銳化,表明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嚴重束縛了社會化生產的發(fā)展,因而,用和生產社會化性質相適應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成為資本積累發(fā)展的必然歷史趨勢。
第三節(jié) 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
資產階級民主同中世紀制度比較起來,在歷史上是一大進步,但它始終是而且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能不是狹隘的、殘缺不全的、虛偽的、騙人的民主,對富人是天堂,對被剝削者、對窮人是陷阱和騙局。
――列寧
一、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根本經濟利益,必然要建立與其經濟制度相適應、并為其服務的政治制度,實現(xiàn)資產階級對整個社會的階級統(tǒng)治和治理。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就是資產階級為實現(xiàn)其階級專政而采取的統(tǒng)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種相關制度的總和。它主要包括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政黨制度、選舉制度、三權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國家制度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
1、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
資本主義的國家是掌握基本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實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有國體和政體兩個方面。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掌握基本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占據統(tǒng)治地位,而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處于受剝削和被統(tǒng)治的地位,這種基本的階級關系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即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專政。資產階級專政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憑借其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行強力統(tǒng)治。無論哪個資本主義國家,其國體都是相同的,都是實行資產階級專政。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機構的構成形式。政體是與國體相適應的,它為國體服務,體現(xiàn)資產階級專政的要求。但是,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經濟發(fā)展狀況、階級力量對比、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國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區(qū)特色等許多因素的差異,因而其政權機構的構成形式不盡相同,主要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形式。
?。?)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是以君主(或國王、皇帝、天皇等)為國家的世襲元首、其所掌握的國家最高權力受國家憲法所制約的政權組織形式。一般來說,君主立憲制存在于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國家中,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互妥協(xié)、分享權力的產物。
君主立憲制分為議會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兩種類型。
議會君主制是議會在國家政權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它既是立法機構,又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君主作為國家元首只有象征意義,并無實際權力,所謂“臨朝而不理政”,其行動受議會所嚴格約束。國家的實際行政權力控制在由議會根據憲法所產生的內閣(或稱政府)手中,內閣由議會中占多數(shù)席位的政黨所組成。內閣對議會負責,由首相(或總理)擔任內閣領導人。目前世界上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數(shù)都實行議會君主制,英國是其典型代表。
二元君主制是由君主和議會同掌國家政權,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掌握國家的實際權力。君主有權任命內閣,內閣只對君主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有立法權,并享有憲法所賦予的職能,憲法對君主的權力有一定制約作用。但君主有權批準和頒布法律,召集和解散議會。在歷史上,有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曾實行二元君主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政治制度的演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sh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二元君主制,如約旦等國。
?。?)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由選舉所產生的政權機構和國家元首掌握權力,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在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實行民主共和制,它是比較完備、成熟和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為議會共和制與總統(tǒng)共和制兩種類型。
議會共和制又稱內閣共和制,它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政府由議會所產生。在議會中占有多數(shù)席位的政黨或幾個政黨聯(lián)盟組成內閣,并確定內閣總理。內閣掌握實際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稱為責任內閣。在這類國家中,雖有由選舉所產生的國家元首(總統(tǒng)),但一般只具有虛位而無實權,屬于“虛位元首”。如現(xiàn)今的德國、意大利等國就是實行議會共和制的國家。
總統(tǒng)共和制是由選舉產生的總統(tǒng)擔任國家元首,并擔任政府首腦。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總統(tǒng)掌握國家行政權力。政府由總統(tǒng)組織和領導,政府只對總統(tǒng)負責,不對議會負責??偨y(tǒng)在名義上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但要定期向議會報告政府工作。議會對總統(tǒng)的嚴重違憲行為可提出彈劾,但不能罷免總統(tǒng)。美國是實行總統(tǒng)共和制的典型國家。
民主共和制除了議會共和制與總統(tǒng)共和制兩種基本類型以外,還有少數(sh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半總統(tǒng)制與委員會制。
半總統(tǒng)制是介于議會制和總統(tǒng)制之間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兼有二者的特征。實行半總統(tǒng)制的國家,形式上設有兩名政府首腦,一是總統(tǒng),一是政府總理。它保留了政府對議會負責的制度,因而具有議會制的特點,但議會的權力被縮小。而由選舉產生的總統(tǒng)并非虛位元首,而是掌握了很大的實際行政權力,從而又具有總統(tǒng)制的特點。法國是實行半總統(tǒng)共和制的典型國家。
委員會制又稱合議制,它是由議會所產生的委員會集體行使最高行政權力。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各位委員組成委員會(即政府)。各委員地位平等,權力相當,分別擔任各行政部門的部長。國家不設總統(tǒng)和總理,而是由委員會的各位委員輪流擔任委員會主席,委員會主席實際上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但任期僅一年,職權有限。一切重要事務均由委員會合議(即集體討論)決定,集體負責。委員會對議會負責,實際上是議會的執(zhí)行機構。目前世界上有瑞士等少數(shù)國家實行委員會制。
(3)專制獨裁制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機構的構成形式,除了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主要形式以外,在20世紀20至40年代的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還曾出現(xiàn)過專制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這種專制獨裁政權,完全拋棄了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由主張獨裁極權的政黨頭目擔任政府首腦,集立法權和行政權于一身,實行個人獨裁統(tǒng)治。對內剝奪了人民的民主權利,踐踏法治原則,實行殘酷統(tǒng)治;對外鼓吹強權政治,推行霸權擴張,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德、意、日成為戰(zhàn)敗國,這種專制獨裁政權目前已不存在。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國家可采取不同的政體,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政體形式也會發(fā)生變化。但是,無論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有什么差別和變化,萬變不離其宗,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所采取的最有利于實現(xiàn)其階級專政、鞏固其政權、保障其根本經濟利益的政治統(tǒng)治形式。
2、資本主義的政黨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政黨是代表資產階級并為實現(xiàn)其階級利益的政治組織,它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綱領,其主要政治目的是執(zhí)掌資產階級政權,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統(tǒng)治。
資產階級政黨作為資產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其主要職能在于,一是主導資產階級議會和國家領導人的選舉,使選舉結果有利于資產階級或由本黨所代表的某個資產階級利益集團;二是由本黨代表資產階級控制議會和政府,執(zhí)掌或參加國家政權;三是將某資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政見上升為議會制定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并利用政權的力量加以推行。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主要有三種類型,即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
(1)一黨制
一黨制是指一個國家中長期由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執(zhí)掌國家政權的政黨制度。在一黨制條件下,國家政權由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所壟斷,其他政黨或不允許其合法存在,或只是作為陪襯,不能執(zhí)掌政權。這種政黨制度曾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實行。
(2)兩黨制
兩黨制是一個國家中的兩個最主要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zhí)掌國家政權的政黨制度。通過議會選舉或國家領導人選舉獲勝的政黨執(zhí)掌國家政權,是為執(zhí)政黨。另一政黨則作為在野黨或反對黨,監(jiān)督和牽制執(zhí)政黨。兩個主要政黨以外的其他政黨,也只是作為一種陪襯而已。兩個主要資產階級政黨的階級本質完全相同,其區(qū)別只在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方式方法不同,或分別代表資產階級內部不同的利益集團。執(zhí)政黨和在野黨在資產階級專政體系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在權力分配和利益分割中,表面上兩黨彼此對峙,甚至相互攻擊和指摘,或者迫使執(zhí)政黨進行一些不觸動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調整和改革,借以調節(jié)資產階級內部利益關系及緩和階級矛盾,造成一種民主表象。所以,兩黨制是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有利工具。目前實行兩黨制的典型資本主義國家是美國。
?。?)多黨制
多黨制是指由兩個以上的主要資產階級政黨聯(lián)合執(zhí)政或輪流執(zhí)政的政黨制度。多黨制的存在是由于國內代表各個資產階級利益集團的政黨彼此勢均力敵,某一個政黨很難在議會中獲得多數(shù)席位,或很難在國家領導人選舉中單獨獲勝,因而通過相互妥協(xié)而聯(lián)合執(zhí)政或輪流執(zhí)政。多黨制的本質仍是實行整個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但它容易引起政府人員的頻繁更迭和政局動蕩。目前實行多黨制的有法國、意大利等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盡管形式多樣,盡管一國的各個資產階級政黨在爭權奪利方面存在矛盾,而且各黨往往把自己標榜為“代表民眾利益”,把各黨之間的矛盾斗爭曲解為“爭取民眾的權利”,但是,各個資產階級政黨在維護資產階級根本利益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各種政黨制度的階級本質都是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
3、資本主義的普選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的普選制度是指公民普遍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制度。普選制的選舉對象,有議會議員的選舉、國家首腦的選舉,以及其他官員的選舉等;選舉的范圍有全國性選舉、地方性選舉等。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方式不盡相同,但都宣揚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和秘密選舉的原則,在形式上承認勞動人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普選制的作用在于,通過選舉使上臺的資產階級統(tǒng)治者獲得合法外衣;有利于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進入統(tǒng)治機構,遏制某些政績惡劣政黨的活動;使勞動人民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政事和國家管理的表面權利,以緩和階級矛盾;起到鞏固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作用。
資產階級在實行普選制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措施使勞動人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受到種種限制。一是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對選民的資格作了許多不利于勞動人民的限制,如財產限制、定居時間限制、教育程度限制、種族限制等等。二是公民必須交納高額保證金才能充當候選人,而且參加競選者在競選中要花費高額競選費用進行宣傳和拉票等活動。因而選舉實際上是“有錢人的游戲”,只有少數(shù)富人或受富人資助的代理人才可能當選。三是選舉中往往實行有利于資產階級政黨的計票方法,或利用不合理的選區(qū)劃分方式和候選人提名辦法,以及其他手段來操控選舉,以利于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在選舉中獲勝,排斥民主力量和進步人士當選。
所以,資本主義的普選制度的平等權利具有虛偽性,從本質上看,它是資產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工具,是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手段。
4、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立”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又稱“分權制”,它是資本主義國家權力機構體系進行組織和活動的一種制度,特別是在實行民主共和制的國家中,三權分立是其政權機構組織形式的顯著特征。所謂三權分立是將資本主義國家的最高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部分權力,三者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構行使,一般來說,議會掌握立法權,政府掌握行政權,法院掌握司法權。
(1)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又稱為國會或議院,它一般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通常由定期選舉產生的議員所組成,由議長擔任領導。
議會的主要職權是立法權、財政權和監(jiān)督權。立法權主要是制定、修改、通過和廢止法律的權力,這是議會的首要職權。財政權主要是審議和批準政府的財政預算和決算的權力。監(jiān)督權主要是監(jiān)督政府的權力,包括質詢權、調查權、倒閣權、彈劾權等。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在這些權力的行使范圍和程度上存在一定差異。
議會有一院制和兩院制。一院制是由一個單獨的議會行使職權。采用一院制的國家多數(shù)是亞、非、拉一些新獨立的國家。兩院制是由兩個議會行使職權。兩院制在不同國家的具體名稱不同,如美國稱參議院和眾議院,英國稱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法國稱參議院和國民會議,等等。在實行兩院制的國家中,兩院各自的職權范圍各國不盡相同,原則上兩院制起到立法分權和互相制衡的作用。
議會作為實現(xiàn)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通過立法來實現(xiàn)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意志和保護資產階級的財產與利益;保證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在資本主義政權機構中占統(tǒng)治地位;調節(jié)資產階級內部關系。列寧在揭示資本主義議會的階級本質時曾深刻指出:“每隔幾年決定一次究竟由統(tǒng)治階級中的什么人在議會里鎮(zhèn)壓人民、壓迫人民,――這就是資產階級議會制的真正本質。”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機構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有的國家稱為內閣)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屬于資本主義國家權力機構體系中的執(zhí)行機構。政府由總理或首相負責領導,而在總統(tǒng)共和制國家中,一般由總統(tǒng)直接擔任政府首腦。 、
資產階級政府對社會的日常管理由政府所設立的各個職能部門來進行,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稱為部長(或稱為大臣,或稱為相)。同時政府還依靠軍隊、警察、特工等暴力手段來完成政府的職能。
資產階級政府的職能有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的基本職能,一是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專政,按照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需要約束他們的行為;二是對社會實行管理,保持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運轉和發(fā)展。對外的基本職能一是保衛(wèi)本國安全,防止和反對外來侵略;二是開展對外交往,甚至進行對外擴張和發(fā)動侵略。資產階級往往將其政府描繪為替人民群眾服務的機構,實質上它是資產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
(3)資本主義的法院
資本主義國家的司法機關通稱法院,它是行使審判權的國家機關,一般由法官所主持的各個審判法庭所組成。資本主義國家的法院的主要職權是執(zhí)行資產階級的法律和法令,并對違反憲法的各種法律、法令、法規(guī)具有審查權。法院的經常職能是行使審判權,對違法的人員進行審判和制裁,懲罰犯罪分子,保證被害者的權益。資本主義的法院作為行使審判權的機構,是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保證資產階級憲法和各種基本法律貫徹實行的專政機關。
?。?)“三權分立制”的實質
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政府、法院,一般來說,三者地位平等,各行其職,同時又彼此制約,三權互相制衡,這就是所謂的“分權制衡”原則。在各資本主義國家中,“分權制衡”原則的實施方式和程度不盡相同,但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中,“分權制衡”原則備受推崇和廣泛運用,標榜它是民主制度的體現(xiàn),成為資本主義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實際上,所謂“三權分立”只是資產階級內部的權力分立,而絕不是與勞動人民或其他階層分享權力。無論是立法權,還是行政權或司法權,都由資產階級所掌握,由他們所享有,三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即使有少數(shù)勞動者的代表進入這些權力機構,也不可能擔任主要職務,更談不到掌握實權。所謂“分權制衡”,既不是資產階級與勞動者分權,更不是勞動者對國家機構的監(jiān)督與制衡。
資產階級的國家權力。是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權力整體,是為資產階級總體利益服務,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所以,所謂“三權分立”,實際上不過是資產階級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其整體階級利益,而采取的一種權力分工方式。恩格斯曾明確指出:“事實上這種分權不過是為了簡化和監(jiān)督國家機構而實行的日常事務上的分工罷了。”①資產階級國家力圖通過這種權力分工,來調節(jié)資產階級各利益集團之間在國家權力分配和利益分割方面的矛盾,在分權和制衡過程中,求得權力和利益的平衡,找到一種最能體現(xiàn)資產階級整體利益的應對策略。因此,“三權分立”是鞏固和穩(wěn)定資產階級統(tǒng)治而采取的一種政治制度。當然,在資產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各種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激烈角逐時,分權制也會導致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局面。
5、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
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斗爭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主權在民”等民主要求,這種民主要求在抨擊和摧毀封建統(tǒng)治,教育和動員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加速從封閉保守的自然經濟向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轉化中,起過積極和進步的歷史作用。
資產階級民主制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政治制度,是在17和18世紀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逐步建立的。此后,資產階級民主制成為鞏固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政治手段,并通過憲法和法律形式,把資產階級民主制原則加以確定。
資產階級民主制以議會制為核心和主要標志。以“三權分立制”、普選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種權利為主要內容。這些制度被資產階級作為民主制的標志而加以推崇和頌揚。
實際上,民主從來就是一定階級的民主,沒有抽象的、超階級的所謂“一般民主”。資產階級民主表面上以全民普遍民主的形式出現(xiàn),宣揚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甚至在法律上承認公民的某些民主權利。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人民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廣泛開展,迫使資產階級國家采取一些改良主義措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勞動人民所獲得的民主權利有所增加。但是,勞動人民實際上只是在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范圍內,在不危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剝削制,不影響資產階級利益和政權的前提下,享有某些有限的權利,不可能改變其被統(tǒng)治的地位。資產階級民主從來沒有也不會從根本制度上保障勞動人民的根本權利和自由,勞動人民由于受物質條件和資產階級法律條件的限制,實際上也不可能享受他們應有的民主權利。資產階級民主制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一種統(tǒng)治方法和手段,其階級本質是在資產階級內部實行民主,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專政服務。正如列寧所說:“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民主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貧乏的和虛偽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數(shù)人享受的民主。”①
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資產階級對世界和社會的系統(tǒng)看法和見解,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體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包括資產階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文學藝術思想等各種理論與思想形式,涵蓋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宗教觀等各種思想觀念,它們相互有機聯(lián)系,構成一個網絡狀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體系,滲透到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1、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中逐步萌芽和產生,并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而逐步發(fā)展形成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以及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fā)展的上升時期,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早期的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學、法律、經濟、文化、藝術、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富于進取精神的先進理論和觀念,繼承和發(fā)揚了人類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歷史進步意義。馬克思主義歷來充分肯定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歷史貢獻,并對資產階級學說中有科學價值的理論成果和思想觀點加以繼承和借鑒。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畢竟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之上,是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服務的,因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本質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思想體系。即使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功能也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而當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后,特別是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以后,隨著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斗爭的展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整體上逐漸喪失其歷史進步性,日益演變成公開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竭力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社會主義的理論思想體系,從而充分暴露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局限性。
3、利己主義
最新資訊
- 考前必背!自學考試《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論述題高頻考點2024-10-19
- 自考報考策略:科學搭配科目,加速畢業(yè)進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語科目應該如何復習?2024-05-03
- 備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學考試考前要做哪些準備?2024-03-31
- 考前備考沖刺!自考如何一次就過?2024-03-30
- 考點匯總:《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論述題2024-03-25
- 備考資料:《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答題考點匯總2024-03-25
- 自考可以從哪些維度進行備考?2024-02-17
- @自考生,這里有備考技巧2024-02-17
- 自學考試備考復習方法!建議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