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醫(yī)學心理學”串講資料
第一章 緒論 $lesson$
醫(y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y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
舊的醫(yī)學模式:生物醫(yī)學模式
新的醫(y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技術運用與醫(yī)學臨床實踐,解決醫(yī)學領域特別是精神疾病領域中的心理問題。
變態(tài)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異常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的科學,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領域中起作用。在理論上,它與普通心理學在一起,從正、反兩個方面更全面地說明人的整個心理現象。
健康心理學也可以說是心理學和行為醫(yī)學在公共衛(wèi)生學和預防醫(yī)學中具體應用的必然結果。它著重研究在促進和保持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鑒定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病因學和診斷學問題以及改進醫(yī)學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等有關的問題。
影響健康的心理因素:情緒、人格特征、行為習慣、動機沖突、諺語暗示。
行為:指機體外觀的活動、動作、運動、反應、或行動。
習慣:指無需經過特殊訓練,只是由于經常重復而形成的對于實現某種自動化的需要或傾向。
不良行為習慣:指那些能損害人體健康的需要或傾向,如不良飲食行為、不良性行為、吸煙行為、藥物濫用和酗酒以及賭博行為等。
"醫(yī)源性疾病"是一些醫(yī)護人員出言不慎而給病人不良暗示造成的;某些精神官能癥如神經衰弱和癔病往往是由理暗示造成或加重的。
簡答:醫(yī)學心理學的對象和任務
醫(yī)學心理學作為醫(yī)學科學的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是以心理社會因素在人體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規(guī)律為其研究對象的。其任務有:
1.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過程中起作用的規(guī)律。
2.為發(fā)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而提供全面、合理、有效的理論方法和措施。
簡答:心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醫(yī)學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P15
論述:情緒對人體的影響P16
簡答:人格特征對人體的影響P17
簡答:言語暗示對人體的影響P19
第二章 心理應激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調查統(tǒng)計,二戰(zhàn)前,死亡原因主要是傳染病,二戰(zhàn)后,主因轉變?yōu)榕c精神因素(或說心理應激)有關的心腦血管病、癌癥、意外事故等。
心理應激,又可稱為心理壓力、緊張狀態(tài)、緊張刺激等。
心理應激:是有機體在某種環(huán)境刺激下,由于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緊張反應。
應激對人的利弊:P30-31
應激源是機體內、外環(huán)境向有機體提出的適應或應付的要求,并可能導致應激反應的緊張性刺激物。
刺激源包括: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文化性應激源及其它應激源
生物性應激源:是借助于人的肉體直接發(fā)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
心理性應激源: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現實中經常發(fā)生的動機沖突、挫折情境、人際關系失調以及預期的或回憶性的緊張狀態(tài)。
社會文化因素是造成人的應激狀態(tài)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應激源。尤其是急劇的社會文化的大變動,如戰(zhàn)爭、"文革"帶來的應激作用是普遍而嚴重的。
研究發(fā)現:如果一個人一年中的變動單位總和在150以下,在來年可健康;總和150-300,有50%的來年可能生病;超過300的,70%來年可能生病。
應激狀態(tài)產生必定有應激源,但有了應激源不一定必然產生應激狀態(tài)。
對應激的情緒反應有:焦慮、抑郁、憤怒反應。
對應激的行為動作反應包括攻擊性行為、抑郁或逃避性行為等。攻擊性行為是在應激狀態(tài)下人們較常采取的一種與憤怒情緒相關的行為反應方式。攻擊可直接指向造成應激狀態(tài)的人或事物,稱為直接攻擊,方式可為嘲笑、漫罵、打人甚至殺人。攻擊性行為也可采用間接方式,當攻擊目標過強大時、惹不起或不能攻擊時,就把攻擊轉向較弱的對象,所謂找"替罪羊"。
對應激的心理防衛(wèi)反應,是人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其內在心理活動具有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平衡的適應性反應。(例如:"酸葡萄"故事)
適應性疾病(或應激狀態(tài)病):指人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的各種反應本來是要防止身心受損,是一種防御性機制。但如果防御反應不適當,特別是過度的反應,往往又會危及到人的生理生化和心理機能,甚至造成一系列與應激狀態(tài)有明顯關系的疾病。(隨時代發(fā)展而增多,有人稱其"現代文明病")
應激狀態(tài)及由此引發(fā)的不良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已構成當今威脅人類心身健康,造成疾病和死亡最嚴重、最可怕的因素。是現代人類真正的瘟疫。
精神癥是由于精神因素(心理應激狀態(tài))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疾病。
常見神經癥:神經衰弱、癔病、焦慮性神經癥、強迫性神經癥、恐怖性神經癥。
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防御、自身穩(wěn)定、免疫監(jiān)督3個功能,在應激狀態(tài)下,能影響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
應激狀態(tài)的減少與消除:
1.較少應激源
2.增強主體對應激源的抵抗能力。
1)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2)加強修養(yǎng),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
3)提高實際應付能力4)獲取社會支持5)自我心理防御機制運用
3.藥物應用及心理治療
簡答:生物性應激源P33
簡答:心理性應激源P33-34
論述:應激狀態(tài)形成的條件
1.與應激本身有關的因素
1)應激事件本身的強度。應激事件的強度與事件信息量大小有關。
2)應激事件作用事件長短。應激事件本身的強度雖然小,如果持續(xù)作用時間長,由于積累的作用,也可能造成應激狀態(tài)。
3)事件發(fā)生的方式。事件發(fā)生的方式不同,在影響強度上也會不同。突如其來、預料之外的外界因素,刺激效應最大;反復出現,實先已經預料到,做好了精神準備或自己能應付的外界刺激,應激較小。
2.與主體有關的因素
1)身體素質和精神類型。對于強而不均衡型的人,在應激事件的作用下容易出現心理的不平衡和強烈的情緒反應,較易受到應激事件的影響。弱型的人由于精神系統(tǒng)的機能較弱而情緒體驗特別深刻和敏感,也容易受到應激事件的影響產生心理應激狀態(tài)。
2)人格、氣質特點3)興趣愛好、理想志向的特點。
4)道德、信仰、價值觀的不同。
5)人的生活經驗和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
論述:對應激的生理反應P44-45
第三章 心身醫(yī)學與心身疾病
心身醫(yī)學又稱心理生理醫(yī)學,它既是醫(yī)學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整個醫(yī)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
心身醫(yī)學的特點,除了強調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之外,還特別注重這些因素與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特殊條件及其變化之間的關系。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的或完全的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而主要呈現為身體癥狀的軀體疾病,這些疾病通常都有形態(tài)上的基礎,即在生理機能或組織結構上有具體而明確的損害,因此,又有人稱之為心理生理障礙。對心身疾病的診斷不僅要體檢,且需要心理檢測,以找出心理-社會因素方面的指征,尤其是情緒因素;同時對病人身體素質和任何特征作出評定。
器質性疾病:由于微觀結構或身體創(chuàng)傷造成的組織損傷。如闌尾炎、骨折。
轉換性反應:神經癥的一種類型,在病人身上無結構損傷的基礎而只是喪失機能。如癔病性耳聾、癔病性癱瘓。
疑病癥:無理由的或神經性恐怖促成的軀體障礙。
心身疾病的范圍:
1)心血管系統(tǒng):原發(fā)性高血壓、偏頭疼、心絞痛、雷諾氏病、心動過速。
2)腸胃系統(tǒng):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精神性厭食癥。
3)泌尿生殖系統(tǒng):排尿障礙、陽痿、陰冷、月經失調痛經。
4)內分泌系統(tǒng):甲狀腺機能障礙、糖尿病。
5)呼吸系統(tǒng):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癥、慢性呃逆。
6)皮膚:尋麻疹、斑禿、神經性皮炎。
7)肌肉和骨骼系統(tǒng):周疼痛癥、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1)社會-文化因素2)心理-生理因素
簡答:情緒是怎樣引起心身疾病的?P69
簡答:心身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由多種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相互作用下造成的。因此,心身疾病的預防不應只著眼于生物學因素,而應從更多的方面來設計預防方案和措施,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1.做好傳統(tǒng)的預防措施。確立健康生活方式,生活規(guī)律、按時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條理飲食;控制體重;堅持鍛煉。
2.加強心理性預防措施。情緒自控;會自我放松;適當參加娛樂和社交活動。
3.增加對應激源的抵抗能力,盡量減少心理應激反應的發(fā)生。
此外,心身疾病的預防,還應強調從青年作起。
第四章 疼痛的心理問題
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癥狀,也是臨床醫(yī)生最常遇到的病人的一種主訴。
疼痛癥狀:疼痛不是客觀可測量的指標,而是主觀體驗,是痛感覺,伴隨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疼痛于機體的組織損傷相聯系;與某種心理狀態(tài)相聯系。
痛感覺的特點:
1)對痛覺感受器來說,沒有一定的適意刺激。它可由機械、溫度、放射能、化學和電的種種刺激所引起,只要達到一定強度,并成為機體的破壞性刺激時,都可以引起痛覺。
2)痛覺的適應性很低,象嗅覺、觸覺等很容易適應,唯有痛覺并不會因致痛刺激連續(xù)作用而減弱,有時反而加強。
3)痛覺常常難以精確地決定位置。
4)痛覺產生的時候,總伴有不愉快的情緒。
影響疼痛客觀因素:1-環(huán)境因素2-社會文化背景因素3-性別和年齡因素。
影響疼痛心理因素:1-注意力的轉移2-情緒3-人格因素
研究發(fā)現,對疼痛的忍耐力,白人比黑人強,黑人比亞洲人強;一般女性比男性對疼痛更敏感。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常有精神異常的表現。凡疼痛歷時半年以上,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發(fā)作數小時,就稱為慢性疼痛。
功能性頭痛:偏頭疼(偏頭疼型血管性頭疼)、緊張性或神經性頭疼(肌肉收縮性或情緒性頭疼)、混合性頭疼、精神病源性頭疼,一般沒有器質損傷的基礎,主要歸屬于神經質性,即功能性的頭疼。
簡答:疼痛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意義
1.疼痛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機制。
2.疼痛是身體異常狀態(tài)的一種報警。
3.疼痛是機體逃避或戰(zhàn)勝外界有害的敵對因素的動員信號。
4.疼痛可以是一種心理防御性癥狀。
5.疼痛的情緒反應可以成為一種惡性刺激。
第五章 心理社會因素與冠心病
冠心病:或稱缺鐵性心臟病,是由冠狀動脈循環(huán)改變(或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損害,包括急性、暫時性的供血不足和長期的慢性供血不足。
冠心病分5個類型:1-心絞痛2-心肌梗塞3-心律失常4-缺鐵性心臟病中的心理衰竭5-原發(fā)性心臟驟停(猝死)
冠心病在發(fā)達國家造成的死亡率是所有疾病死亡率的1/3以上。冠心病的致病原因有人列出200多種,公認的有:遺傳素質、高血脂、高血壓、吸煙、糖尿病、運動過少、心理應激等。
每日吸煙20支的人,患冠心病比常人高3.5倍,死亡率高6倍。
冠心病人心理、生理反應特點:P110-111
簡答:心理社會因素與冠心病(或其它心身疾病)
1.不同地區(qū)差異(不同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冠心病的影響。
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一個共同趨勢,即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大大高于不發(fā)達國家;城市居民高于農村居民。
2.不同社會分工(職業(yè))對冠心病的影響:
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高;國家機關的負責干部發(fā)病率最高。在具體職業(yè)中,緊張度較高的專業(yè)如汽車司機、電車司機、機場調度員、消防隊員等冠心病及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偏高。
3.不同生活遭遇(生活事件、社會變動)對冠心病的影響
喪妻后的男性,冠心病發(fā)病率高達40%。
有不可抑制的野心,爭強好勝的驅力、敵意、醉心于工作,慢性時間緊張緊迫感等,有這一類行為特征的人被稱為"A型行為類型"。
對A型行為的評估主要是采用問卷法。又分口頭問卷和書面問卷。
簡答:"A型行為類型"人的特點:
1.爭強好勝,喜愛競爭,有強烈的成就動機;總想多出成績,在任何職業(yè)的或非職業(yè)的活動中都力求超過別人;
2.常有時間緊迫感和匆忙感,性情急噪,缺乏耐心,珍惜時間,做事求快,行動較迅速。
3.情緒易波動,愛發(fā)脾氣,常有敵意情緒傾向。
簡答:A型行為類型與冠心病的關系:
大量研究資料證明,A型行為類型與冠心病有較密切的關系。即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都與A型行為類型有較高相關。
弗里德曼對3000多正常人隨訪8年,每年復查一次,結果表明,發(fā)生冠心病的機率,A型行為類型是B型的2倍多;發(fā)生心肌梗死者,A型行為類型是B型的2倍多;因心臟病死亡者,A型行為類型是B型的2倍多;心梗復發(fā)者,A型行為類型是B型的5倍多。
簡答:對冠心病進行的一般性行為預防對策:
1.普及宣傳一般性心血管知識和各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作用。
2.調整、矯正或減弱A型行為類型的表現特征。
3.設法避免或減少A型行為的不良影響。
4.加強行為保健措施:
1)在生活和工作中適當控制或降低緊張度;
2)提倡生活多樣化,增加娛樂活動,做到勞逸結合;
3)增加體力活動量;
4)推廣各種自我保健方法及松弛反應訓練方法;
5.調整或改造飲食行為:
1)以清淡飲食習慣代替過咸、過甜的飲食習慣;
2)積極開展勸阻吸煙和酗酒行為的活動。
第六章 高血壓與腦卒中的問題
全世界1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在我國,發(fā)病最高的是西藏,第二是北京。一般傾向表明,北方高于南方。
正常血壓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以21.28/12.64kPa為正常血壓與高血壓的分界。即收縮壓超過21.28kPa或舒張壓超過12.64kPa定位高血壓。
高血壓從病源學上可分2類:原發(fā)性高血壓、繼發(fā)性高血壓。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一種原因尚不清楚的高血壓病,以慢性血壓升高為特征的臨床綜合癥。其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細小動脈在初期發(fā)生痙攣,在后期發(fā)生硬化。
繼發(fā)性高血壓:又稱為癥狀性高血壓,是由于其它有關疾病所造成的高血壓病,只占病人總數的10%左右。
造成高血壓的有關因素:1-遺傳因素2-食鹽攝入量3-吸煙4-年齡因素5-肥胖因素6-心理社會應激因素。
腦血管病(中醫(yī)稱中風,俗稱腦卒中)是指由于供應腦的動脈或靜脈系統(tǒng)的病變而引起腦損害的一組疾病。具體分為:1-缺鐵性腦血管病2-出血性腦血管病3-高血壓腦病4-腦動脈硬化癥。腦血管病(24.1%)與冠心病、惡性腫瘤一起,構成我國人口的3大死因。
簡答:遵循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說明高血壓病的形成。P144
簡答: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心理行為治療P144-145
簡答: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P148-149
第七章 潰瘍病與哮喘的心身問題
消化性潰瘍:指胃壁或十二指腸呈現局部性的潰爛性病灶。主要癥狀是在進食后幾小時或空腹時胃部持續(xù)疼痛,發(fā)作時間表現為長期性和周期性,多數呈胃痛進食緩解的典型順序;病人還常有反酸、留誕、惡心、嘔吐等癥狀。
哮喘或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發(fā)作性肺呼吸道過敏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肺呼吸道粘膜腫脹、痙攣變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難。
支氣管哮喘分2類:外源性的(由花粉等過敏源引起);內源性的(一部分由呼吸道感染等造成,一部分由情緒因素所致。)
第八章 糖尿病與肥胖癥的心身問題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病。基本病理生理改變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質和激發(fā)維生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胰升血糖素不適當地分泌過多是糖尿病的基本發(fā)病原理。
肥胖癥:指攝食熱量多于人體消耗量而以脂肪的形式貯存于體內,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或體重指數(kg/m2)大于24的情況。
從童年-50歲之間,肥胖癥呈直線上升趨勢;20~50歲肥胖癥增加3倍;60歲以后,肥胖癥明顯下降。從性別上看,肥胖癥女多于男。
與肥胖癥有關的因素:1-生物學因素(遺傳、腦區(qū)域病變或損傷、內分泌變化、年齡、性別等)2-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影響3-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評價的影響(在西方,收入少的或社會地位低的肥胖癥高)4-人格、情緒狀態(tài)和攝食形式的影響5-心理應激的影響
簡答:糖尿病對病人的應激影響P159-160
簡答(論述):糖尿病人的心理治療P160-161
第九章 精神因素與惡性腫瘤
C型個性:表現是合作的、不自信的、順從的、忍耐的、易于接受或忍受外界的權威;而且是往往過度地壓抑負性情緒和體驗較多的抑郁與絕望的情緒傾向。此型個性是癌癥易患性人格。
癌癥并非不治之癥,1/3可得到痊愈或緩解;1/8-1/10的病人可自行消退。
內視心象療法:即病人在靜默狀態(tài)下,排除其它一切意念,只想象自己體內的抗癌細胞正在與癌細胞展開搏斗,并有力地將癌細胞殺滅。
簡答:精神因素在癌癥形成中的作用:
1.情緒生活與癌癥的發(fā)生:不正常的情緒生活可能是癌癥發(fā)生的"活化劑"。
2.人格特征和癌癥的關系:據調查癌癥病人在性格上大多數情緒低沉、人際關系欠佳、生活不滿足以及缺乏活力。研究結果還認為,癌癥者慣于自我克制、情緒壓抑而內蘊、傾向于心理防御狀態(tài)等特征。
3.社會生活時間遭遇與癌癥的發(fā)生:調查表明,1-工作或學習不適當的長期緊張2-工作或家庭中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3-生活中發(fā)生重大不幸的,癌癥者病前占76%,而對照組占30%。
論述:精神因素作用機制的一些探討(2001P173-174)
第十章 外科領域中的心理問題
據詹尼斯做作研究,中度焦慮組病人的身心適應性最好。此組病人對手術可能帶來的影響有較合理的想法和心理準備。
第十一章 婦產科的心身障礙問題
人類生殖系統(tǒng)是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中對生理-心理-社會各種因素反應最敏感的系統(tǒng)之一。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生理變化和內分泌功能均受大腦皮層控制下的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tǒng)的制約,同時又受體內外的各種因素影響。
功能性子宮出血是一種由于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子宮內膜異常出血的病癥。造成內分泌功能失調的原因有:全身性疾病中的營養(yǎng)不良,其它內分泌腺體疾病以及各種心理社會因素,尤其突出的是情緒障礙和性生活失調者可占70%。
更年期綜合癥,女性大約在45~55歲之間,但也可能提前或錯后。更年期是一個人從具有生殖能力到失去的過渡時期,意味著月經周期的終止。這是每個女性必經時期。有人除閉經之外,還會出現一系列的神經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
不孕癥一般指夫妻婚后同居未避孕而2年后仍不孕者。
第十二章 病人角色和病人心理
病人:社會人群中那些與醫(yī)療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的,正在尋求醫(yī)療幫助的人群。
病人角色:指從常態(tài)社會人群中分離出來,處于患病狀態(tài)中并有求醫(yī)要求和醫(yī)療行為的社會角色。
求醫(yī)行為是人類進行防病、治病、保持身體健康的極為重要的一種行為。
遵醫(yī)行為指,病人遵照醫(yī)務人員開列的處方或其它醫(yī)囑進行檢查、治療和預防疾病復發(fā)的行為。
人的需要有生理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和人生命本能相關的需要屬低級需要;和人的高級精神生活相關的屬高級需要。
病人的一般心理反應:1-焦慮與恐懼2-疑心加重3-被動依賴性增強4-孤獨感加重5-否認或僥幸心理
兒科病人的心理問題:1-耐受力差,反應性強2-恐懼反應明顯3-皮膚"饑餓感4-獨立意識增強
獨立意識增強:兒童雖然無力擺脫幼稚和對成年人的依賴性,但又總想不受成人控制,稱為獨立意識增強。
簡答:病人的權利有哪些?
1.享受醫(yī)療服務
2.有得到別人理解、尊重、關懷和照料的權利
3.受到社會保護,并免除或部分免除正常的社會責任
4.保守個人的秘密
簡答:病人的權利有哪些?
1.主動及時就醫(yī),努力使自己早日康復
2.尋求有效的醫(yī)療幫助,認真遵從醫(yī)囑
3.遵守醫(yī)療規(guī)章制度
4.負擔相應醫(yī)療費用。
簡答: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
1.被認識和受尊重的需要。
2.被接納和歸屬的需要
3.接受信息的需要
4.適當活動和尋求刺激的需要。
5.安全和早日康復的需要。
第十三章 醫(yī)患關系問題
醫(yī)患關系:指表現在醫(yī)療實踐活動中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所建立的人際關系。
接近性吸引:指生活中經?;ハ嘟咏⒒ハ嗍煜?,能增進彼此間的了解,較易產生相互吸引作用的一種人際吸引形式。
相似形吸引:指人際交往雙方以態(tài)度、信念和價值的相似為主的一種人際吸引方式。
儀表性吸引: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人內心世界的服飾、發(fā)型、神態(tài)、舉動、姿勢等作為綜合表現的儀表在人際關系中起作用的人際吸引方式。
報償性吸引:指人際交往過程中雙方能滿足各自的需要,達到各自的目的,以此作為報償而使吸引力增強的一種人際吸引方式。
醫(yī)患關系的幾種模式:1主動-被動模式2指導-合作模式3共同參與模式(或稱相互作用模式)
共同參與模式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產物,也是高度復雜化的心理和社會結構的表現。醫(yī)生和病人之間在智力上、知識上、受教育程度上和一般經驗上的相似性、相近性越大,在治療中這種模式就越適合。
影響治療方案實施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是醫(yī)患關系問題。
第十四章 心理護理
現實的護理工作正從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分工制護理制度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制度。
心理護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通過以護士為主的醫(yī)務人員的言語、表情、姿勢、態(tài)度和行為等影響和改變病人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行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轉、痊愈和康復,以發(fā)揮醫(yī)療護理的最佳效果。
自我護理:自我護理的內容是維持健康,自我診斷、自我用藥和自我治療,預防疾病,參與保健工作。
簡答:心理護理的作用
1.心理護理是基于人的心理與生理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關系的基礎之上,所以它的實施有助于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不良的心理反應,以及不利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從而防止各種疾病的發(fā)展和惡性循環(huán)。
2.有助于調整進入病人角色以后的人際關系,使病人能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從而能更順利地進入病人角色,為更快地治愈疾病創(chuàng)造條件。
3.有助于促進病人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和合作,做好各種心理準備以利于檢查、診斷、治療和護理的順利進行。
4.有助于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充分發(fā)揮藥物、手術以及其它治療手段的效果。
簡答:言語性交往要注意的問題
1.使用美好的語言。
2.語言要有科學性和針對性。表達要準確、清楚、貼切,回答病人的詢問、解釋疑慮、談及病人的診斷、治療、預后等都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3.要避免使用傷害性語言。傷害性語言作為劣性信息會給人以傷害性刺激,并通過皮層與內臟相關的機制擾亂人體的機能,使病情加重。
4.在交談時態(tài)度要認真。采用開放式談話,護士與病人交談或聽病人說話時,要有認真的態(tài)度,要相互注視病人的面部,盡量放下手中的活計,要集中注意,真誠地傾聽,不要隨意打斷病人的談話。
最新資訊
- 考前必背!自學考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論述題高頻考點2024-10-19
- 自考報考策略:科學搭配科目,加速畢業(yè)進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語科目應該如何復習?2024-05-03
- 備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學考試考前要做哪些準備?2024-03-31
- 考前備考沖刺!自考如何一次就過?2024-03-30
- 考點匯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論述題2024-03-25
- 備考資料:《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答題考點匯總2024-03-25
- 自考可以從哪些維度進行備考?2024-02-17
- @自考生,這里有備考技巧2024-02-17
- 自學考試備考復習方法!建議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