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模擬試題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簡答題(1)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簡答題(1)

更新時間:2018-05-16 11:18:11 來源:環(huán)球網校 瀏覽104收藏52

成人高考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8年成考備考正在緊張備考中,小編也忙著為大家整理各科目精華資料,今日我們繼續(xù)練習: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簡答題(1)。更多成人考試資訊請鎖定環(huán)球網校成人高考頻道,海量模擬試題、精品復習資料歡迎免費下載。

專項練習: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專項練習題匯總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簡答題(1),更多《專升本-各科目》模擬試題、考試技巧請至文章底部免費下載學習。

一、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1. 馬哲的三條定義

2. 馬哲與具體科學的2條關系(對立、統(tǒng)一)

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2)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具體科學以世界某一特殊領域的具體規(guī)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而其理論具有個別性和特殊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最一般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而其理論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沒有具體科學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發(fā)展;另一方面,具體科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簡述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1. 物質與運動的概念

2. 物質與運動不可分的關系

答:(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即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運動即一切事物的一切變化與過程。

(2)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關系。這表現(xiàn)在: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因為物質是世界上一切運動的主體與客觀基礎,設想離開物質主體的運動必然主張以意識為主體的運動,最終陷入唯心主義。如黑格爾"絕對觀念"的運動。另一方面,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物質離不開運動。因為運動是世界上一切物質的存在形式與根本屬性,設想離開運動的物質必然主張靜止是物質的本質屬性,最終陷入形而上學。如歐洲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實質上是承認了運動的絕對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否認靜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絕對運動中存在著某種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但相對靜止不是物質的本質屬性,而是絕對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

三、簡述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1. 運動與靜止的概念

2. 二者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答:(1)運動即一切事物的一切變化與過程。靜止主要是指物質運動的三種特殊狀態(tài):其一是相對于特定的參照系而言,事物沒有發(fā)生機械運動。其二是相對于質變而言,事物仍處在量變階段。其三是相對于某種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而言,事物沒有發(fā)生那種形式的運動而處于其他形式的運動之中。

(2)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運動與靜止的對立表現(xiàn)在: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二者相互區(qū)別,不可混淆。所謂運動是絕對的是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永恒運動的,是無條件的。所謂靜止是相對的是說,靜止是運動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狀態(tài),是有條件的。另一方面,運動與靜止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運動和靜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即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3)在運動與靜止關系上有兩種形而上學的錯誤:一種是割裂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否認運動,只講靜止,將靜止絕對化的形而上學不動論;一種是割裂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只講運動,否認靜止的形而上學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相互關系?

1.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概念

2. 同一性與斗爭性的兩條關系

答:(1)在唯物辯證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對立和同一及其關系的哲學范疇,對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兩種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關系或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趨勢和性質。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矛盾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這是指矛盾雙方各自以對方為自己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互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第二,矛盾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貫通性。這是指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滲透的渠道和橋梁,相互轉化的趨勢和可能。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xiàn)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2)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第一,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二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離的關系。即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沒有同一性也就沒有斗爭性。第二,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對立表現(xiàn)在二者之間是相對絕對、相互區(qū)別的關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斗爭性是絕對的。

五、矛盾規(guī)律是唯物辨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簡述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辨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 一個命題

2. 四條論據(jù)

答:(1)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因為:第一,唯物辯證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聯(lián)系與發(fā)展,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的是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所謂聯(lián)系實質上是矛盾與矛盾、矛盾這方面與矛盾那方面的聯(lián)系,所謂發(fā)展實質上是矛盾推動下的發(fā)展。第二,唯物辯證法是有著豐富內容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則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guī)律與范疇都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某二方面的展開。第三,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而是否承認矛盾則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第四,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矛盾分析法則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2)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完整理論體系,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但不是唯物辯證法的總體。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在掌握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辯證法的科學理論體系。

六、實踐及其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 實踐的概念、作用

2. 4條論據(jù)

答:(1)實踐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客觀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等三個特點,表現(xiàn)為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實踐和科學實驗等三種基本形式。

(2)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這表現(xiàn)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的需要決定認識的產生,也就是說,人們改造世界的需要產生了認識世界的需要。其次,實踐出真知,人類的一切認識,無論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實踐的。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首先,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并提供解決新課題的新的經驗材料。其次,實踐的發(fā)展不斷給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實踐不斷推動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標準。第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正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1. 感性及理性認識的概念

2. 三條關系

答:(1)感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于事物的現(xiàn)象、事物的各個片面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具體性兩個特點,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發(fā)展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兩個特點,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是認識發(fā)展的高級階段。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對立主要表現(xiàn)在:它們是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在內容、特點、形式上都有質的區(qū)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的積累。理性認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論。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fā)展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不上升到理性認識,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方面,感性認識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也滲透了感性因素。

八、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簡述人類勞動的本質特征+簡述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1. 勞動的概念

2. 勞動的作用(基礎——三條論據(jù))

答:(1)勞動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以及能量、信息變換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2)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其本質特征主要是:

第一,勞動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覺活動。

第二,勞動必須創(chuàng)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質手段,主要是勞動工具。

第三,勞動的對象具有廣泛性,是以人類自身為主體改造整個世界并創(chuàng)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類勞動的尺度具有多維性,包括真理尺度、價值尺度和審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九、簡述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答:(1)勞動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以及能量、信息變換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2)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但從猿到人的轉變不僅是一個生物進化過程,更是一個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飛躍的根本性質變。在這個質變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勞動改造自然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生產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動物適應自然的活動變?yōu)槿烁脑熳匀坏膭趧,也使猿的前肢變(yōu)榱巳说氖帧5诙瑒趧咏涣鞯男枰a生了語言。語言的產生使人的意識具有了物質的外殼,從而使抽象思維和意識的交流成為可能,動物心理才變?yōu)槿说囊庾R。第三,勞動合作的需要產生了人的社會聯(lián)系,形成了人類社會。社會的形成不僅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標志著作為自然一部分的猿變?yōu)榕c自然相對立的人,猿之間的動物群體關系變?yōu)槿酥g的社會關系。

十、簡述國體與政體的關系?

1. 國家的本質(一句話……的工具)

2. 國體及政體的概念

3. 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答:(1)國體亦稱國家的類型,指的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它聯(lián)合哪些階級去統(tǒng)治哪些階級。政體亦稱國家的形式,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tǒng)治階級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

(2)國體是國家的階級內容,政體是階級統(tǒng)治的具體形式,所以國體與政體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使國體得以實現(xiàn)。

十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簡述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試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意義)

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結構

2.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3條)

3.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5條)

答:(1)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精神現(xiàn)象的總和。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依賴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社會意識的產生、變化與發(fā)展都根源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

第二,社會意識的內容,無論其具體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會意識中的階級屬性是對社會存在中階級關系的反映。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成人高考資格查詢

成人高考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成人高考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成人高考各地入口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